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看列校 > 甘肃日报:今日南梁

甘肃日报:今日南梁

2014年09月29日 08:44:12 访问量:2116
     在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80周年之际,记者踏上了南梁这片英雄的土地,追寻革命先烈的光辉足迹,实地感受这个红色小镇的沧桑巨变。

红色小镇

  由东华池向北,经林镇沿荔园堡川进入南梁,青山环抱、一水中流,满河川挺立的玉米丰收在望,好一块宁静安详的土地!谁能想到,就是在这高山密林之中,曾遍地燃烧着革命星火!

  巍巍宋塔之下,就是抗大七分校校部旧址,这里曾为革命培养了一大批军政干部和专门技术人才。

  大凤川满目苍翠、林壑优美,这里曾是三八五旅开展大生产的地方,是名符其实的陇东“南泥湾”。

  继续前行,就看到了路旁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缔造者——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的巨幅头像。随即,眼前豁然一亮,山环水绕之间是一个崭新的南梁——

  以葫芦河为界,一边是红色景区,一边是居民区和镇政府所在地。

  葫芦河东岸,荔园堡高耸的门楼内就是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的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和革命烈士纪念碑。站在荔园堡门楼前回望,刚刚落成的南梁革命历史陈列馆巍然屹立,陈列馆前是“两点一存”主题文化广场,综合运用史料、景观带、雕塑和景观墙等多种形式,生动直观地表现出陕甘边南梁革命根据地作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的主题。陈列馆再向远去,依次是新落成的南梁游客服务中心和游客接待中心。

  葫芦河西岸,是清一色的两层浅灰色窑洞式小楼,这是全镇着力打造的特色旅游商业街区。梅建顺就住在这里。

  今年年初,梅建顺作为拆迁安置户搬到了新居。楼上四间房自己住,有自来水、有地暖,楼下出租,不但住得宽敞了,还有了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家是新家,用的却还是旧家具,电视柜上高摆着的烈士证书,显示出这个家庭的光荣历史。梅建顺的爷爷梅生贵原本是个猎户,后参加革命,成为陕甘边区赤卫军负责人。1935年在掩护南梁政府机关撤退后因伤被捕,被敌人残忍杀害。提起爷爷的故事,49岁的梅建顺眼睛仍有些湿润。他说,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一直有病,兄弟姊妹多,家里境况比较差。

  后来,梅建顺被政府照顾安置到了林业站,没上过学的他硬是学会了绘图,成了林业技术能手,工作24年来基本上年年是先进,他说做事得要对得起爷爷。

  南梁的华丽转身始于2011年。在中央及省、市、县的关心支持下,投资7.3亿元,规划实施了南梁红色旅游小镇建设项目,对南梁城镇进行全面改造升级,以改善老区人民生活。经过两年多的紧张建设,除完成红色景区改造外,还建成了农商户住房207户,集贸市场两处,新建了南梁镇政府、卫生院、信用社等10个单位。今年,省市又投资1.5亿元,实施了南梁景区绿化提升工程。经过3年多的大规模建设,平地起宏图,南梁一跃成为陇东革命老区独具魅力的红色小镇。

  同时,随着青兰高速公路的通车和国省道的建设,南梁出境交通便利,正在加速融入周边的延安、庆阳、陕北等大的红色旅游圈,文化旅游产业蒸蒸日上。今年前8个月,南梁接待游客23万多人次,与去年全年游客人数相当。

  镇党委书记王峰说,红色旅游小镇建设的成功实施,为南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南梁立足优势资源和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苗林产业和草畜养殖业,正在为实现“镇区农户每户一栋小洋楼、一辆小汽车、一台笔记本电脑,山区农户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户户住新房、人人有存款”的小康目标而努力奋斗。

南梁精神

  在南梁采访,记者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那段革命峥嵘岁月锻造培育出的南梁人的特殊精神和品格。

  农历九月初一,南梁逢集,小镇上热闹非凡。苏宝琴的鹏园农家乐饭店生意兴隆。苏宝琴是华池县乔河乡人,原本在家务农。4年前为供两个孩子上学,她拉了个板车来到南梁,当时全部的家当就是车上的一床铺盖。苏宝琴找了块空地搭了个板房,卖早餐、鸡肉剁荞面,一干就是4年多。如今,两个孩子已经上了大学,南梁新城也建好了。苏宝琴在新街道上租了两层楼,从儿子和女儿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组成“鹏园”两个字,作为新店的名字。她说,如今南梁漂亮了,名气大了,来得人也越来越多,“前几天店里一次就来了40多个人,忙不过来。”她琢磨着要再雇个人。

  1933年,习仲勋等在南梁建立了华池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白马庙党支部。在白马庙村,我们见到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田伟,他曾开过荒、开过车,2006年起给林场栽树,最多时一年带着上千人在林场干活。看到林场栽树能挣钱,田伟开始在自家荒地上种树,到现在已经种了900多亩,其中的30亩已经有了收入,“今年没怎么卖就已经挣了10万多元”。年初,田伟被村民选为副村支书,他决心带领村民一起发展苗林产业,他说现在人们重视环境绿化美化,苗木需求量大,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苗木外运不成问题,再加上政府扶持,苗林产业的前景错不了。

  在一个小山头上见到26岁的薛小荣时,他正带着几个村民用铡草机做青贮玉米饲料。不远处的山坡上就是他家的暖棚,暖棚旁边,母亲姚贵花正在家门口低头扫地。姚贵花脸庞黝黑,身形瘦小。2009年,丈夫因病去世,留给她的是十几万元的债,其时大儿子即将参加高考。“没有办法,只能靠养羊维持”,先是散养,后来封山禁牧了,姚贵花就在山上搭了两间简易的羊圈,把家也搬到了山上。如今大儿子已经大学毕业,二儿子小荣结婚生子,家里买了两台铡草机,还买了辆小轿车,日子越过越好。今年在县上的支持下,家里种了60亩饲草玉米,养羊规模扩大到了600多只。特别是小荣参加县上组织的培训,在华池、武威、张掖等地学习养羊技术,已经成了她的得力帮手。

  在荔园堡门楼外有个安静的所在——南梁说唱传习所。南梁说唱传承人张应奎说,他曾经有一段时间放下手艺不唱了,因为说唱挣不了钱、养不了家,现在生活好了,他们不但给乡亲们说唱,还走到了兰州,走进了中央电视台。说起南梁的新变化,张应奎张口唱道:“如今南梁跟过去大不一样,幸福日子到了村庄……”

薪火相传

  在葫芦河东岸的转咀子就是著名的列宁小学。

  80年前,列宁小学伴随着陕甘边革命委员会的成立而建立,当时没有校舍,借群众的窑洞办学;没有书,就自己编写;没有黑板,就用锅灰抹在木板上当黑板;没有纸笔,就用沙盘写字。毕业于陕西省女子师范学校的张景文是当时第一批教员,她能双手挥毫,被誉为军中才女,牺牲时年仅29岁。

  校长柴建平说,在列宁小学,新生入学第一课就是参观学校旧址,聆听革命烈士的办学事迹。

  作为华池第一所贫困农民子弟的学校,学校发展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中央和省市领导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2000年,习仲勋夫人齐心专程到学校看望师生,并捐资兴建了一幢教学楼,取名景文楼,习仲勋亲笔题写楼名。

  2009年6月7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到学校调研,9月7日又专门给全校师生回信,勉励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弘扬优良传统,发挥独特优势,突出办学特色,严格教育管理,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同年9月22日,习仲勋的女儿齐桥桥来到学校,捐资建起了桥桥书屋……

  学校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所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现有19个教学班,近700名学生,教职工58名,拥有较为完备的实验教育教学设备及音乐美术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是首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深秋时节走进列宁小学,就像走进了一座美丽的花园。孩子们就在列宁小学旧址边读书、玩耍、嬉戏,无忧无虑。

  校长柴建平说,学校利用得天独厚的革命历史资源,启动实施了“1410”红色教育工程,即传承一种精神,南梁精神;开发四类校本课程,即红歌演唱、南梁腰鼓、南梁历史人文剪纸、红色经典吟诵;实施“十个一”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包括栽一棵树,听一次革命传统报告,搜集一篇南梁英雄史料,撰写一篇歌颂家乡的文章,学唱一首红色歌曲等。

  柴建平说,开展红色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鼓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让南梁革命精神薪火相传、永远长青。

编辑:高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