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新闻 > 【转发】“减负”需要“协同”用力

【转发】“减负”需要“协同”用力

2019年01月31日 17:21:54 访问量:1592
“减负”需要“协同”用力
吴夕龙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要协同“减负”,才能让中小学生拥有幸福、完整、能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真正意义上的童年。

    一直以来,“减负”问题都是我们教育之痛,如何才能真正“减负”,还中小学生一个幸福的童年?令人欣喜的是,2018年底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向省级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坚持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明确并强化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等各方责任,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观,切实减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有损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过重学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管理者,我十分支持。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课业负担一直比较重,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办学思想依旧陈旧落后。学校办学的目标理应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现实却是素质教育也好、课程改革也罢,始终步履维艰,一些中小学校仍然信奉“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领导压教师,教师压学生,一些学生超过一定压力负荷后,只能泄气不学,学习兴趣无从谈起。除了期中期末考试,还有月考、周练,再加上各级调研考,考试成为家常便饭。

    学校生活单调乏味。“课堂-食堂-厕所”的活动范围、“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内容、“读、背、抄、做”的学习方式,对于少年儿童缺乏吸引力,产生厌烦情绪可谓必然反应。实地观察一些学校的微机房、图书室、实验室、体育器材的使用情况,便略知一二。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由于目前学生成绩的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被放在衡量教学工作实绩的首要位置,教育行政部门大会小会强调、学校名次明明白白或遮遮掩掩排列、教师全力追求,最终这些压力全部传递到学生头上,他们只好以厌学这种消极形式来摆脱重负。

    家长的揠苗助长。在以“爸爸(妈妈),请听听我的呼唤”为作文题的辅助调查中,90%以上的学生诉说家庭成了“第二课堂”、双休日成了“补课日”。家长千方百计为打好基础考大学念紧箍咒,岂知却加速了孩子厌学情绪的爆发。

    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我们必须形成全方位立体格局。

    学校层面要树立科学的育人观。教育具有超前性投资和滞后性受益的特征。中小学生是基础教育的对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力量,随着其长大成人,他们所具有的素质将构成未来中华民族的整体基本素质,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未来。要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要着眼学生核心素养在中小学课堂的落地生根,建立健全对学校办学的科学评价机制,给校长“减负”,校长才可能给教师“减负”。事实上,各种考试大多只能考查一个人对知识记忆的程度,所以“考分”不仅不能全面体现人的素质水平,甚至也难以体现人的智能发展状况。因此,教育管理者首先要树立全面的质量观,通过科学评价教师的工作质量,引导教师去求得学生质量的全面提升。学校要为丰富学生生活提供保障。如积极实施“阳光体育”工程,让学生参加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开展学校社团活动,配齐专任艺术师资;支持并指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方式等。还要改革管理制度,真正形成学校发展教师,教师发展学生的良性循环链。一个违背教育规律,机械抄、重复练的教师,虽然可能赢得考试数据的领先,但学生缺乏活力和个性,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样的教师教学实绩不能为优,只有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师才是教学实绩优的教师。

    教师层面要力求出新。新颖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能促使学生通过接受教育而扩大视野,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追求上进的内在需求和动机。大量的研究证明,大多数学生对力所能及又需要开动脑筋的认知材料有较大的兴趣,创设富有竞争性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在趣味游戏、学科拓展活动、模拟实验中,学生获取自尊和成功的需要会更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也会增强。此外,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结果和自己的表现状态比没有及时得到反馈的自觉性要高、进步也快。学生知道了自己的位置,就能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扬长避短,持续发展。

    家长层面要遵循教育规律。中小学生不可能长时间对某一事物进行“有意注意”,如果强制他们的大脑神经中枢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必然会适得其反,所以家长不能对孩子搞“题海战术”,要基于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让他们“生机盎然”。尊重孩子的兴趣,就要立足孩子的关注点、兴趣点,鼓励他们做喜欢做的事,让他们在兴趣中学习,主动成长和发展。

    总之,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要协同“减负”,才能让中小学生拥有幸福、完整、能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真正意义上的童年。

    (作者系江苏省东台市安丰小学党支部书记)

编辑:蒋仕奇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