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 远离教育心理误区

远离教育心理误区

2017年01月05日 22:10:28 来源: 甘肃教师学苑 访问量:2803

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地犯错、认错、知错、改错中成长的。教育需要我们正确地认识与分析学生的错误,突破面对学生错误时常有的心理误区,采取合理的、智慧的、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来实现教育的伟大意义。那么,教师在教育中常常会存在哪些心理误区呢?


偏袒性心理

小明和小强因争执而动手打架。班主任张老师知道了,狠狠地批评了小明,对小强只简短地说了几句。因为小明平时的成绩总是在班上的后几名,小强是班上的前几名。小明认为老师偏袒了小强。之后小明在张老师的语文课上总是不听课,不是发呆,就是趴在桌子上。


启示:每个人都欣赏和喜欢好的、优秀的事物,憎恨或厌恶差的、恶劣的东西。但是,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质,教师在学生人生成长道路上所扮演的特殊角色,不允许存在这种心理状态。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都有对教师特别信赖的心理趋向。教师的偏袒、不公正,会严重挫伤一部分学生的上进心,甚至产生离心效应。


权威性心理

刘冬是一名刚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应届毕业生,同时还是一个班的班主任。她对班里的学生要求事无巨细,学生都要绝对服从班主任的意志和愿望。不到一个月,她的做法遭到了学生的抵制。 

 

启示: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有让别人理解和尊重的要求。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更是如此。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和稳定,更需要教师对他们的行为、想法加以引导。但是,权威心理却使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某些想法和做法的尊重和引导,使学生不能及时得到成功的体验。

惩戒性心理

晨晨坐在教室最后一排,上语文课时,他觉得有些无聊,就在课本上画起了漫画。语文老师发现了晨晨的行为。他为了镇住学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撕掉了晨晨的语文课本,并让晨晨站在教师门口听课。


启示:少年儿童由于年龄特点,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持续时间短,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教师要认真了解学生犯错误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惩罚只能使学生和班主任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大,并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对班主任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急躁性心理

教室窗户上的一块玻璃不知道被谁打碎了,班主任听了后非常生气,立即找来班上成绩最差的2名学生问话,试图让2名学生承认玻璃是他们打碎的,当2名学生要求拿出证据来,老师理由很简单:“因为你们平时的成绩最差。”


启示:作为教师,每天需要处理的工作很多,因而难免产生急躁心理,希望学生进步的动机虽好,但因此采取一些急于求成、不符合儿童认识规律的做法却是不妥当的,效果也是消极的。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缺乏足够的耐心,遇到事情,动辄大发脾气、训斥、挖苦,不能采用合理的方式来处理,这不仅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相反还会给学生造成更大的伤害。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心理误区,以下几种情况也是常见的区。




错位性判断

“天,怎么会有这样的学生,批评他一句,顶你十句,看把我给气的。”“好好摆在那里的灭火器,竟然也惹他的事,把它弄坏,这学生的脑子是不是有问题?”我们常常会有诸如此类的感慨或是埋怨。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却明显地反映出了我们的心理误区所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常常会认为学生所犯的错误实在是低级甚至荒唐,让人完全不能理解。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我们的教育行为很可能就是惩罚和怒斥,效果肯定不好。

 

启示:我们是在什么样的前提之下,作出上面的判断的呢?稍作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大多时候,我们对荒唐与否的判断以自我为参照对象,然而,教师认为完全不应该做的事,不一定学生也会有同样的认识;教师不会犯的错误,不等于学生就不会犯。以教师的认知来衡量与判断学生错误,显然是不可取的,我们可将这种心理误区叫做错位性判断。所以,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与位置去分析原因,在理解的基础上,寻求合理而有效的教育方式。

 

情绪性放大 

“不准向窗外抛废纸杂物,我已经强调过多次,今天终于被我抓到了,别说以前不是你扔的,我抓到你一次,就等于抓到一百次、一千次,今天我看你怎么说。”很显然,这位老师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犯了情绪性放大的错误。首先教师发现学生不该叫“抓”;其次发现一次,绝对不可以放大为一百次、一千次。

 

启示:谁都会有闹情绪的时候,因而,情绪性放大,是教师面对学生错误时的又一心理误区。这一心理误区容易使我们对学生的错误产生不公正的评判,也就容易使我们给予学生一些不公正的批评与对待,从而使学生对老师产生误会与恼恨,教育非但没有效果,还会起反作用。突破这一误区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教师必须有效对自己的情绪加以控制。常见的方法是让自己平静十分钟后,再去实施合理的教育行为。有专家建议教师在实施教学行为之前采用先让学生写自我认识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缓和教师的情绪,合理地对学生的错误作出正确的评价,使教育行为走向理智。

 

定性式否定

“像你这种品德与学习成绩都这么烂的学生,哪个老师都不会喜欢”。做老师的有时候会碰上这样的尴尬:以前被自己认为品行恶劣的学生,到了其他老师的班里,表现却非常好。这其中固然有许多原因,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自己当初给他的“品行恶劣”的“定性式的否定”是有失偏颇的。很明显,这同样是我们在面对学生错误时的心理误区。

 

启示:我们之所以不慎重地给出定性式否定,往往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需要让该学生立刻明确自己身上的缺点毛病,让他早点明确问题的严重性。“定性式否定”不仅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的自信心,甚至会毁掉学生的一生。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我们应平心静气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让他明确错误的程度,不能轻率地给出不好的定性式结论。相反,许多成功的教育者都喜欢多给学生一些肯定式的结论,即使是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比如“老师相信你是个注重自己形象的学生,所以,我希望你在打架这一问题上加强自律”。这种定性式肯定,是对学生在正确人生方向上的引导和鼓励。人生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获得别人的肯定”,教师的肯定与鼓励能够给学生带去信心与乐趣,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尝试多多使用肯定式定性结论,有助于我们突破否定式定性的心理误区。

 

全盘式重罚

“不打不成器”,中国的传统教育强调“严”并且不反对“罚”,认为惩罚是一种很有效的教育手段。虽然时代在发展,在变革,但是,毫无疑问,我们的脑海中依然残留着有错就罚的心理意念。有错就罚,罚就要重罚,罚得他们下次再也不敢重犯——全盘式重罚,我们的又一个心理误区。

 

启示:陶行知的四块糖果的故事,早已是教育史上的美谈,它告诉我们,罚不是教育,全盘式重罚更不是教育。百次重罚可能抵不过一次关怀的谈心。养成与犯错学生进行关怀式交谈的习惯,是我们突破有错必罚这一心理误区的有效方法。

 

一次性根除

“你怎么脸皮这么厚,上网吧的事情,我上星期刚对你强调过,你马上又犯了,你怎么死性不改?”有时候,我们教师常常希望自己强调过的东西能永久地载入学生的记忆,学生能够一次性地改掉自己的错误行为。然而,事实往往不是这样,“希望一次性根除”还是我们的一种心理误区。


启示:正确地认识教育的长期性、反复性,有助于我们突破“希望一次性根除”的心理误区。我们只有在教育中更细心、更耐心,才能取得更让人满意的教育效果。在教育后观察,在观察中鼓励,在鼓励中提醒,在提醒中反复,在反复中成型。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教育时刻。”但很多教师在处理学生犯错的问题时,往往走入心理误区,而就是这样的误区,直接影响着引导、教育孩子的最佳契机。因此,教师面对学生错误时的心理误区,以及跨越突破心里误区的对策,是一个值得我们追寻的话题。

编辑:高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甘肃省华池县列宁学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